市场反应平淡:中国移动年报披露了什么?

3月20日,中国移动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中国移动披露了大量业绩数据,向投资人和资本市场详细汇报了2024年成绩。

据年报,中国移动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895亿元,同比增长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5%;EBITDA 为3337亿元,同比下降2.3%。综观总体业绩,该公司营收在万亿规模基础上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连续保持良好增长。不过,受制于大环境影响,其2024年营收增速仅有2023年的一半,比2022年的减少了7个百分点,营收增速下滑明显。代表中国移动真实盈利能力的EBITDA更是出现了202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个人市场、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四大板块营收占比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个人市场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4.4%,较2023年减少2.4个百分点;家庭市场业务收入占比16.1%,较2023年增加0.8个百分点;政企市场收入占比23.5%,较2023年增加2.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收入占比6%,较2023年增加0.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政企市场收入占比增长比较强劲,坐稳中国移动业绩增长第一大引擎,个人市场收入占比下降较明显,中国移动收入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

年报披露次日的3月21日,中国移动A股股价报收于106.65元,增长1.57%,市值升至2.3万亿元;中国移动H股股价报收于83.55港元,增长0.06%,市值升至1.8万亿港元。显然,这份年报的亮点和弱点都比较多,港股市场对其回应比较平淡,而A股市场相对较积极。

那么,中国移动这份年报所披露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其中隐藏着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个人市场:收入负增长

作为中国移动发展的基础线、生命线与供给线,主营收入占比超过50%的个人市场业务在2024年面临严峻挑战,发展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

据年报,2024年,中国移动个人市场收入达4837亿元,同比下降1.3%。不仅收入没有重返5000亿元,而且出现了收入增幅自2020年以来的首度转负。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分析该公司所面临挑战的时候表示,传统通信需求日益饱和,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中国移动个人市场业务恰恰是上述挑战的直接体现。个人市场业务主要包括移动语音、短信息、手机上网等传统通信业务,以及移动云盘、5G新通话、视频彩铃等数字化新业务。财报中指出,2024年,中国移动个人数字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9%,结合个人市场业务收入增幅同比下降,恰恰说明个人市场传统业务收入出现了快速下滑。

那么个人市场传统业务收入同比快速下滑的原因在哪里?年报中提及,移动用户规模全年新增1332万户,突破10亿户大关,5G网络用户规模与渗透率也都持续攀升;但是,平均每月每户通话分钟(MOU)、平均每月每户手机上网流量(DOU)、移动ARPU等三大移动业务的关键性指标却不乐观,MOU同比下降8.3%,DOU基本持平,移动ARPU同比下降1.6%。

对比2021年以来个人市场业务关键性指标,在MOU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流量业务收入的涨跌是中国移动个人市场收入涨跌的主要原因。工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据工信部数据,三大运营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增速自2022年以来持续放缓,而电信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的拐点也恰恰出现在2022年。

怎么办?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要打破“增长靠增量”“增值靠加量”“运营靠销售”的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客户至上、需求引领的新范式,具体突出六个“变”,即变“长”、变“宽”、变“智”、变“精”、变“铁”、变“强”。

“通过这些运营,中国移动对个人市场2025年收入保持平稳的指引目标实现是有心的。”张冬表示。

个人市场业务对于中国移动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收入增长承压亦引起了中国移动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与分析师交流中,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解释了改善该板块业绩的策略,也向外界传达了能够完成年度目标的信心,个人业务可以平稳发展。

家庭市场:增速放缓

家庭市场业务是中国移动2024年业绩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也是中国移动第三大收入来源。

据年报,2024年,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收入达1431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家庭宽带收入达1068亿元,同比增长10.1%;智慧家庭收入达351亿元,同比增长4.4%。与此同时,家庭客户综合ARPU为43.8元,同比增长1.6%。

财报数字凸显了中国移动家庭市场业务的良好增长。但是对比历年数据,2024年恰恰是近十年来最差的业绩。据年报,2023年以前,家庭业务收入均保持着两位数同比增长,甚至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

拆解财报数据,智慧家庭业务收入增长大幅放缓是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收入同比增幅弱于往年的主要原因。而智慧家庭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也恰好与用户增量放缓成正比。对比近三年数据,2022年家庭宽带用户净增2578万户,当年智慧家庭营收同比增长43.4%;2023年家庭宽带用户净增2012万户,当年智慧家庭营收同比增长13.1%;2024年家庭宽带用户净增1405万户,智慧家庭营收同比增速跌至5%以下。因而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家庭用户业务发展依然遵循的是传统发展模式,用增量换增长。

事实上,与个人市场一样,家庭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也格外明显,特别是智慧家庭业务板块,三大运营商都有家庭组网、智慧看家、智慧云盘等相关业务。因此,中国移动家庭市场业务同样需要打破传统发展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千兆光网普及、万兆光网试点将是家庭宽带业务未来的发展新趋势,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宽带业务收入的增长,ARPU值的提升,更需要一些原生应用的支持,而这些原生应用是需要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这些同样需要中国移动的发力与引导。

当然,随着智慧家庭业务的不断成熟,家庭市场的发展空间仍将巨大。

第二曲线:云、AI、算力唱主角

相较于个人市场和家庭市场,作为中国移动业绩增长重要第一引擎的第二曲线业务(政企市场业务)更受市场关心。特别是,2024年的移动云、AI、算力等业务的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据年报,中国移动政企市场业务收入达2091亿元,同比增长8.8%;政企客户达到3259万家,全年净增422万家;政企市场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达到23.5%,较2023年增加1.3个百分点。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政企客户规模首破3000万家,政企市场收入占比接近25%,这组靓丽业绩数据的背后是云、AI和算力等新兴业务支撑的结果。

2024年,中国移动云业务发展可圈可点。据年报,移动云收入达到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首破千亿元大关,稳居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

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已成为承载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底座。在业绩说明会上,杨杰回答分析师有关移动云发展的提问时表示,基于国家政策导向,中国移动已将云业务列为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及核心基础设施。从2019年云业务收入19亿元到2024年突破千亿元的规模增长,足以印证公司对该领域的持续投入。

对于移动云下一步的发展,杨杰指出,中国移动持续推动云计算业务向“云智算”体系升级,将原有云业务的IaaS、PaaS、SaaS三层架构体系升级为“AI+IaaS”“AI+PaaS”“AI+SaaS”,以及MaaS四层架构体系,并聚焦融合算力基础设施、搭建AI化工具平台、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开发智能化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升级。

中国移动在AI领域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重点体现在AI能力布局和AI应用创新两个方面。在AI能力布局方面,中国移动上线投产了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万卡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自主攻坚九天通用大模型,布局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40款AI行业大模型,AI核心团队人员约2000人。在AI应用创新方面,中国移动推出24款“AI+”产品、39个“AI+DICT”应用,成功签约项目超500个“AI+DICT”示范标杆项目。截至2024年12月底,“AI化产品”客户合计达到1.9亿户。

“AI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是中国移动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和布局,是驱动中国移动实现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指出,中国移动将自身定位为AI的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未来将紧紧围绕“三者”定位和“AI+行动计划”,本着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推动AI共同发展,为中国移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增长动能。

中国移动在算力方面的布局也逐步完善。2024年,中国移动构建技术和规模全面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通用算力规模达到8.5 EFLOPS(FP32),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9.2 EFLOPS(FP16),分别较2023年新增0.5 EFLOPS(FP32)和19.1 EFLOPS(FP16),特别是智能算力规模翻了一番。算网大脑实现全国规模商用,纳管超60 EFLOPS自有算力、社会算力及超25万个网络链路,在4个国家级和区域级枢纽节点落地,助力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DeepSeek上线即爆火,中国移动也宣布第一时间接入DeepSeek,并为中国石油、中国中化等企业完成DeepSeek相关部署和适配。这一系列成绩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在业绩发布会上,杨杰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中国移动确定了九天人工智能在AI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学习应用MOE等各类DeepSeek上的技术,做AI领域的“台积电”。也就是说,中国移动学习台积电芯片制造模式,基于自身在AI领域的核心能力,聚合DeepSeek等AI技术、其他信息技术等核心能力,提供一站式服务。

何飚则透露说,DeepSeek上市之后,中国移动积极拥抱DeepSeek,目前已实现GPU利用率提升3倍,云资源售卖率提升2倍,且每周保持积极增长趋势。

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信息服务”打破了此前仅提供通信服务的传统发展范式,“科技创新”则是聚焦更加前沿的云计算、AI、算力等技术领域,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移动第二曲线业务发展过程中凸显得更加鲜明。

第三曲线:国际业务加速成势

在中国移动各大主营业务板块中,国际业务所占比重并不高,但经过多年发展聚沙成塔,已经成为中国移动快速增长的一极。

据年报,2024年,中国移动国际业务收入达到228亿元,同比增长10.2%,是2024年收入增长最快的细分业务板块。特别是,自2019年中国移动在年报中首次披露国际业务营收数据以来,该板块业务收入已经实现了连续多年双位数增长,且与2019年的95亿元收入相比,2024年收入已增长了1.4倍,发展速度较快。

中国移动在2024年进一步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加强优质产品能力和解决方案出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持续深化国际领域生态合作,国际业务规模不断壮大。

据年报,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移动国际传输总带宽达到164Tbps,同比增长13.1%;服务出访客户1.2亿人次,同比增长43%;国际/港澳台漫游服务覆盖方向达到268个,较2023年增加4个。

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国际业务持续突破。比如,中移国际凭借DeepSeek⼀体机私有化部署解决⽅案,在亚太区某国金融服务业成功落地首个自主研发的AI项⽬,充分展⽰中移国际在AI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可为各⾏各业提供灵活、⾼效、安全的AI技术解决⽅案。而在几日前举办的“AI+时代全球发展论坛”上,中移国际还发布了“AI+出海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大模型一体机”,并联合多家生态伙伴共同发起“AI+出海生态联盟”,携手业内顶尖专家及伙伴深入剖析数字化浪潮中AI如何赋能千行百业,重塑未来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国际业务一直被中国移动视为持续培育的新兴业务,而每年年报所披露的相关数据都是其加速成势的见证。当国内业务发展遇到挑战的时候,出海正在成为电信运营商的集体选择,而不断成长的国际业务业绩正隐约描绘着运营商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资本开支:下调8.5%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移动信息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移动在每年年报中披露的资本开支计划,都格外引起产业链的广泛关注。继2024年主动下降资本开支之后,中国移动将继续下调2025年的资本开支。

据年报,2025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计划投入1512亿元,较2024年下降128亿元,或同比下降8.5%。

在连接、算力、能力、基础四大方向中,连接相关投资降幅最大,能力相关投资增幅最大。具体而言,连接相关投资为716亿元,较2024年下降156亿元,或同比下降17.9%。其中,5G网络相关投资为582亿元,较2024年下降108亿元,或同比下降15.7%。算力相关投资为373亿元,较2024年增加2亿元,或同比微涨0.5%。能力相关投资为192亿元,较2024年增加12亿元,或同比上涨6.7%。基础相关投资为231亿元,较2024年增加14亿元,或同比上涨6.5%。

经过调整,各版块资本开支占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连接相关投资占比为47.4%,较2024年减少5.8个百分点,首次降到50%以下。其中,5G网络相关投资占比为38.5%,较2024年减少3.6个百分点,首次降至40%以下。算力相关投资占比为24.7%,较2024年增加2.1个百分点。能力相关投资占比为12.7%,较2024年增加1.7个百分点。基础相关投资占比为15.2%,较2024年增加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算力相关投资占比增加最大,连接相关投资占比减少最大。

两组数据说明,2025年中国移动将大幅减少连接相关投资,而适当增加算力、能力和基础相关投资。

对于四大方向的建设计划,中国移动在2024年年报中也有相关披露。在5G方面,中国移动计划2025年新增34万个5G基站,使5G基站累计开通275万个,并规模部署三载波聚合、无线AI应用技术;按需部署无源物联网、RedCap、工业基站等技术。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说,在5G整体投资下降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在5G-A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2025年预期将要达到98亿元。还积极开展低空覆盖网规模试点,初步计划在深圳、杭州等10个重点城市开展低空覆盖的规模试点,覆盖范围将达数千平方公里。

在算力方面,中国移动计划到2025年推动通算规模(FP32)达到8.9 EFLOPS,较2024年增加0.4 EFLOPS;智算规模(FP16)达到34 EFLOPS以上,较2024年至少增加4.8 EFLOPS。

关于算力相关投资,何飚回答有关分析师提问时表示,自2021年起,中国移动在总体资本开支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持续加大算力投入,累计投资达1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2025年,一方面推进通算资源融合以提升存量资源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新型智算资源,重点提升推理资源投入。当前的34 EFLOPS以预训练资源为主,推理资源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且不设上限。

在能力方面,中国移动继续推进能力中台建设,计划2025年累计实现上台能力1400项,能力调用量9000亿次。

在基础方面,中国移动一方面优化国际基础设施布局,提升通达性和健壮性,另一方面提升传输网络先进性与安全性,加强局房、管道等前瞻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何飚还透露了中国移动在AI方面的投资计划。他表示,中国移动持续加大AI投资规模,近两年AI直接投资超120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超十倍,2025年将继续提升投资规模与占比。

自2024年开始,中国移动就开始减少资本开支,特别是5G相关投资,但同时增加了算力投资,这基本符合当前电信市场的发展特点。

应收账款:大幅提升41.6%

由于政企业务的特点,运营商从提供数字化交付服务到回款的周期通常很长,期间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出现违约情况,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会用应收账款余额和坏账准备金两个科目来分别记录相关款项的执行情况,其中应收账款余额代表着应收但还未回款的款项总金额,而坏账准备金则代表着因客户违约无法收回的款项,一般情况不同周期的应收账款会按照一定的预期损失率进行坏账准备金的提及。

针对中国移动的应收账款项目。据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应收账款余额为1112亿元,坏账准备金为355亿元,分别较2023年年底增加41.6%和50%。

中国移动在年报中披露了应收账款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受业务和收入结构转型影响,中国移动政企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其次四季度收入增长较快推高年末余额。

据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政企客户组合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总计818亿元,同比增长54.2%,占应收账款账面总余额的73.6%;政企客户组合坏账准备金计提总额约290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坏账准备金总额的38.3%。也就是说,到2024年底,政企市场业务因客户违约预计损失290亿元,预计528亿元还有望收回。

相比2023年,中国移动在年报中披露的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和坏账准备金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凸显了政企客户业务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

数据资产入表:价值6亿元

依据有关规定,中国移动在2024年年报中首度披露了年度数据资产入表情况。

据年报,中国移动将数据资源相关资产分别列在了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两个项下,其中在无形资产科目下的数据资源为5.6亿元,在开发支出科目下的数据资源为5600万元,两者合计6.16亿元。

对比中国移动2024年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和年报,在无形资产科目下的数据资源变动较大,特别是第四季度增加了5.3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2024年大数据收入达56亿元。

根据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2024年施行),企业需在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项下增设“其中:数据资源”子科目,以明确数据资产的价值。这一变革标志着数据从“隐性资源”向“显性资产”的转型,推动企业优化资产结构,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通过区分两类科目,财务报表能更精准地反映数据资源的开发进程、价值实现路径及潜在风险,为投资者和监管方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无形资产科目下的数据资源是指企业长期持有、用于内部运营或创造间接收益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例如,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相关数据、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库等。开发支出科目下的数据资源指企业正在进行的数据研发项目支出,需满足资本化条件(如技术可行性、明确用途等)。例如,企业定制化数据产品的开发成本、算法模型的研发费用等。

财报披露,中国移动数据资源的无形资产正快速增加,为开展大数据相关业务提供更可靠的资源基础。

2025目标:收入增幅稳步提升

总结2024年业绩之后,中国移动披露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

在业绩说明会上,杨杰总结说,中国移动已进入战略机遇期、动能转换期和改革攻坚期的三期交月的关键时期,不仅面临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还面临诸多压力、挑战,急需转型升级、动能转换。

面对机遇挑战,中国移动要按照“一二二五”战略实施思路,全面实施三大计划,持续推进三个深化,着力落实三大任务,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杨杰进一步强调,2025年目标是实现收入增幅稳步提升,利润良好增长。

具体而言,针对个人市场业务,要实现收入保持平稳,5G网络客户数净增5000万户;与2024年相比,5G网络客户净增目标下调3000万户,没有对移动ARPU提出具体目标,但要求个人市场收入止跌。

针对家庭市场业务,要实现收入良好增长,千兆宽带客户要净增超1800万户,与2024年相比,将家庭宽带客户增长指标调整为千兆宽带客户净增指标,是要大力发展千兆光网,并且同样没有对家庭客户综合ARPU提出增长目标,但是要求收入良好增长。

针对政企市场,要实现收入良好增长,政企客户净增430万户,与2024年相比,计划目标没有太大出入,只是将政企客户净增指标提高了30万户,继续加码政企客户发展。

针对新兴市场,要实现新兴市场和国际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与2024年相比,计划目标新增了对国际业务指标的描述,说明国际业务已从培育期跃入发展期。

与此同时,与2024年相比,中国移动在2025年发展目标指引中首次对AI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AI直接收入高速增长,AI直接收入指依托算力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智算资源、平台,支撑客户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分析、训练、推理业务,以及AI标准产品、AI行业应用、模型服务能力等业务直接产生的收入。二是要求AI智能助理灵犀智能体月活跃客户达到7000万户。

由此可见,中国移动加大了对政企市场业务、AI相关业务、国际业务的重视力度。

此外,中国移动还提出了七项重点部署:深化规模价值经营,持续构建市场发展新格局;锻强基础设施底座,持续构建数智转型新格局;打造一流服务标杆,持续构建品牌服务新格局;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推进改革落地做实,持续构建企业治理新格局;聚力资源效率提升,持续构建精益管理新格局;健全大安全体系,持续构建发展安全新格局。

发展目标的制定,凸显的是中国移动关键KPI所在,也能够窥视中国移动在2025年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杨杰还在业绩说明会上对未来三年的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杨杰表示,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移动更要稳中求进,力争实现收入利润良好增长,收入规模保持全球运营商首位,盈利能力保持全球主要运营商领先水平。

中国移动将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为广大股东、客户持续创造更大价值。杨杰最后强调。